1.献祭

1.1原文

      「献」是个动词,原文音译是zabach',对等译字是sacrifice;zabach'和合本的译字包括:献(57次), 献祭 (39次), 祭祀 20 (次), 宰 (10次), 献为祭( 2次), 烧香 (1次), 奉献(1次);「祭」是个名词,原文音译是ze'bach,对等译字是sacrifice;ze'bach和合本的译字包括:祭 (114次), 祭物 (26次), 祭牲 (7次), 献祭 (7次), 祭祀( 4次), 祭肉 (3次), 献(1次)[1]

1.2 献祭的定义与意义

      献祭指的是「把有价值的东西献给神,以表彰他的荣耀和表示我们对他的依靠。」[2]献祭的意义与目的可以是为了「赎罪」,「尊崇神」或「与神相交」;我们可以说献祭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改善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若从旧约的角度来看,献祭主要的意义是为了恢复罪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因为罪导致人与神之间产生对抗;旧约中有记载着「行赎罪之礼」(出30:10;利1:4,4:20等)。[3]

 

 1.3 献祭的种类

    旧约献祭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馨香祭」,那就是燔祭和素祭(利1:1-2:16)及平安祭(利3:1-17);第二类是「代赎的祭」,那就是赎罪祭 (利4:1-5:13)与赎愆祭(利5:14-6:7)。[4]燔祭和素祭是「委身祭」,是与奉献有关的;这两个祭的献上都会同时与赎罪祭和赎愆一同献上来表达人的悔改;至于赎罪祭和赎愆祭,它们是为了赎回「罪恶」与「过犯」而献上的;平安祭却是「相交之祭」。[5]平安祭本身可以分类为「还愿祭」,「感恩祭」及「甘心祭」。[6]平安祭是以色列人最普遍和最受欢迎的个人献祭,是在与神和好的情况下自愿献上的;在圣殿被毁后,这祭的仪式就由特别的感恩祷告代替。[7] 其实,在新约,基督徒应当靠著主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 !(参希13:5)。

1.4 约拿书的献祭种类

      约拿书有两次提到献祭 (拿1:16,拿2:9)。这两次的献祭都与许愿并提。约拿书一章和二章有关水手和约拿所献上的祭之种类的可能性将会在3.0部分详谈。

 

2.许愿

2.1 原文

      「许」是个动词,原文音译是nadar',对等译字是Vow, nadar'和合本的译字是:许( 30次), 发(1次);「愿」是个名词,原文音译是ne'der,对等译字是Vow, ne'der和合本译字是「愿」( 60次)。[8]

 2.2 许愿的定义与意义

      许愿的定义可说是「承诺作出某项行动」(创28:20起),或「禁戒某项行动」(诗132:2起),目的是为了获得神的恩惠(民21:1-3),或者也可能是「对神大发热心或效忠的表示」(诗22:25);人可以选择是否要许愿, 但人如果许了愿,大概是口中所应许的 (申23:23), 这愿就好像「誓言那样具有神圣的约束力」(申23:21-23),所以, 人是不应该随便许愿的(箴20:25)。[9]

 

2.3. 约拿书的许愿

      约拿书有两次提到许愿 (拿1:16,拿2:9)。这两次的许愿都与献祭并提。在约拿书二章九节,不但有提到许愿,还提到了还愿。在古代的世界,甚至是旧约,许愿往往都会与献祭有关系的。[10] 约拿书一章和二章有关水手和约拿所许的愿之内容的可能性将会在3.0部分详谈。

      

3.0 第一章与第二章献祭与许愿的比较与对比

 

第一章

第二章

经文 

1:16

2:9

对照经文[11] 

1. 埃及人因为受欺压哀求耶和华,神差遣使者拯救他们,那时耶和华必被埃人认识,他们将向耶和华献祭和许愿 (赛19:20-21)

2. 患难得救后献上感谢祭的例子 ( 50:14,33:11)

 

 

1. 患难得救后献上感谢祭的例子( 50:14,33:11)

2. 许愿成就后就守承诺还愿的例子:

哈拿许愿(撒上1:11),哈拿还愿 (撒上1:26-28);雅各许愿(创28:20-22),雅各还愿 (创35:3-7);押沙龙许愿与还愿(撒下15:7-8)

3. 许愿后必须要还愿的经文 (民30:2-4,申23:21-23,伯22:27,传5:4-5,箴20:25,50:1476:11,耶44:25)

人物 

水手

约拿

身份 

外邦人

先知

原因 

水手在大风浪中得拯救后献祭与许愿

约拿逃避神的呼召乘船往他施去(1-3节)。神就兴起大风浪诗船几乎毁灭。水手惧怕并寻找风浪大作的起因 。约拿后来向他们承认他逃避耶和华的缘故而造成这问题;他也告诉他们若将他抛在海中,风浪就可平静 (10-12节)。他们求告神,并把约拿抛在海中,风浪就平静了(14-15节)。他们得了拯救并看到神是掌管大自然的神,正如约拿在第9节所宣告的(创造之神)而大大敬畏神,所以,他们就献祭与许愿 (参16节)。

约拿得救免于溺毙并在受神管中献祭与许愿: 

约拿在鱼腹中经历了耶和华的拯救。若不是耶和华差派大鱼把他吞下,他可能就溺毙了。因此,在鱼腹中,他祷告说耶和华神是垂听祷告的 (1-3节);他也祷告说在患难中和在神管教中,他选择要信靠耶和华并回转归他 (4-7节)。最后他向神献上感谢祭与还愿 (9节)。结果,神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进一步的得救(10节)。

献祭 

献祭的地点与种类可能性: 

(1) 水手在船上就献祭。他们所献的祭可能是素祭,因为在木船上他们是应该不会烧东西的。[12]

(2) 水手也可能上岸后才献祭。这是因为:(i)所载的货物已经丢入海里了;[13](ii)在古代,食用动物在海洋上运输是罕见的;除此之外,古代近东所有的宗教,以知的证据显示献祭是在神祠地方或寺庙/圣殿(temple)的。[14] 他们因为耶和华的解救而献上感恩祭 (参利7:11-21),那就是平安祭 。[15]笔者认同这一个观点。

 

献祭的地点与种类可能性: 

1)只是在鱼腹中献上感谢的声音。

 (2) 约拿在鱼腹中以感谢的声音献上, 回家后才以祭牲献上感恩,那就是平安祭。[16]笔者认同这一点。

 

所许的愿 

经文没有清楚说明。他们所许的愿的可能性是: 

1. 水手们经历了神的大能而许愿要在这事上每周年献上某种纪念祭来做纪念。[17]

2. 这许愿是答应带来更多的祭牲来献祭给耶和华。[18] 平安祭往往会与燔祭一同献上,[19]所以,他们可能同时献上这两样祭。

以上的两个解释笔者认为都可以接受。 

 

 

经文没有清楚说明。他们所许的愿的可能性是: 

1. 他今后顺从主的命令,这可以从他到尼尼微去传悔改之道为证据 (参拿3:1-3)。[20]

2. 古时的世界,大多的许愿都与举行仪式有关系;这个许愿或许是以某种感恩祭来还愿。[21]他可能许愿一定回到圣殿去敬拜并献上感恩祭。[22]

3. 他许愿不止一次献上感恩祭,而是持续的在未来圣殿献祭的场合献上感恩。[23]

笔者认为第(1)的解释比第(2)与第(3)的解释比较可取。这是因为的确在第3章约拿顺服神到尼尼微去传悔改的信息。对于许愿要献祭这解释,笔者认为他身为先知,应该非常懂得旧约献祭的条例,因此,他自然而然的回去后就会到圣殿去献上感恩祭。

 

结构 

若以叙事文体情节结构分析图来研究,第一章的结果就是水手大大敬畏神并献祭与许愿。[24]

若以叙事文体情节结构分析图来研究,第二章的结果就是约拿献祭,许愿并还愿神。[25]

神学意义 

外邦人献祭许愿的神学意义: 

1. 神的大能配得全地的人敬拜:

外邦人看到神的大作为,看到神掌管风浪,不得不承认神的权能并感谢和献祭敬拜他。其实,神的心意是全地的人都要敬拜他!

2. 神普世性的拯救配得人献上感恩祭

神拯救了水手免于死亡,神的心意是要拯救全世界的人;神的救恩是普世性的!当外邦人蒙神拯救后,他们都会对神献上感谢。不但如此,很大的可能性他们都会愿意要与神和好 !

约拿献祭与许愿的神学意义:

1. 在患难中依然要感谢神:

当约拿在鱼腹中,他祷告仰望神,他向神献上感谢和许愿,结果他就被大鱼吐出到陆地而蒙拯救 !

2. 许愿为神而活是讨神喜悦的 :

约拿许愿顺服神的命令,在第3章,我们看到他到尼尼微去传扬神的信息,他再一次的献上自己给神。今天,我们活在新约的基督徒,要将身体献上当着活祭为神而活(参罗12:1)。

3.神是信实的神,人许愿要还愿:

神是信实的神,他应许我们的从来不落空,他是从来不说谎的神 (参民23:19)。因此,我们也要学习神的榜样,我们许愿后,一定要守住并还我们向他所许的愿(参民30:2-4;申23:21-23;伯22:27;传5:4-5;76:11,耶44:25)

 

3. 应用

i)有些时候,当我们传福音给我们的亲戚朋友时,可能我们会因为他们还不接受主而感到特别的担心或失望。但是,我们千万别忘记神是掌管一却的神,他是全能的神,他可以把逆境转为顺境,他可以施展大能让人心服口服的被他感动而愿意向神献上感恩祭,就如水手一样。虽然有可能他们没有即刻相信主,但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至少福音的种子已经撒在他们的身上,迟早有一天他们会相信主!

ii)学习约拿在患难中向神祷告,仰望依靠他,纪念他并向他献上感谢而不是埋怨神。我们可以学习在患难中向神献上感谢,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们的看顾,带领,供应等等。我们要相信我们所献上的感恩和赞美祭是神所喜悦的,能够感动神让我们走出困境的!

iii)每一个基督徒都可能曾经向神许过愿。有人就如约拿在患难时向神许愿;比个例子,或许有人曾经在生病或遇到经济不景气时向神求救并向神许愿若神帮助了他们,他们将奉献自己全时间服事神或奉献一笔钱给神。若他们的许愿成就了,他们就要还愿。雅各许愿(参创28:20-22)并还愿(参创35:3-7)与哈拿许愿(参撒上1:11)并还愿(参撒上1:26-28)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iv)约拿许愿顺服神的命令,但他的顺服并不彻底,当他看到尼尼微人悔改时,却与神赌气 !我们切记我们还愿不要还到一半就放弃了 !尤其是身为传道人的,当我们奉献自己成为活祭来全时间事奉神时,就要坚持到到底,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参罗14:8)

v)水手经历神后献祭与许愿;约拿却在患难中献祭与许愿。身为基督徒,虽然我们的生命每天会面对试炼与试探,但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神的恩典与经历神的帮助。因此,我们要选择天天献祭歌颂神, 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天天还我们所许的愿 (参诗61:8;希13:15)!

 


        [1] 《启创原文篇号字典》,电子版,「H2076 zabach'」;《启创原文篇号字典》,电子版,「H2077 ze'bach。

        [2] 《基督教圣经与神学词典》,「Sacrifice 献祭,」卢龙光等编,451。

        [3]   参考《当代神学辞典》,电子版,「Sacrifice 献祭,」杨牧谷编《圣经新辞典》,电子版,献祭与祭品,」吴罗瑜编。

        [4]《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II》,「祭」陈惠荣编,1474。

        [5] 同上,1477-1480.

        [6] 《圣经新辞典》,电子版,献祭与祭品,」吴罗瑜编。「利未记7章11至18节提及在3个场合之下,可以进行『感恩』的平安祭。那就是当人要为某事而赞美神, 或者要认罪的时候。其次,就是许了愿,倘若神帮助他脱离困境,他就献祭表示谢意。最后, 就是当人甘愿给神献祭。」;《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I》「利未记,」陈惠荣编,366。

        [7] 洪同勉,《利未记注释(卷上)》(香港:天道,1990), 164,171-72。

      [8] 《启创原文篇号字典》,电子版,「H5087 nadar'」;《启创原文篇号字典》,电子版,「H5088 ne'der 」。

        [9]《圣经新辞典》,电子版,「许愿,誓言(VOW) 」吴罗瑜编。

        [10] 华尔顿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李永明等译(台北:校园书房,2006),1083。

        [11] 笔者是以经文汇编和经文串珠归纳出有关的经文对照。

        [12]华尔顿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1083。

        [13]同上,1083。

        [14] Douglas StuartHosea-Jonah: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Vol.31 (Dallas: Word,1987), 464.

        [15]同上465。他们所献上的就如诗篇记载有关在患难得救后所献上的感谢祭(诗56:12-13)或被掳的人归回时所献的感谢祭 (耶33:11);黄天相,《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公义与慈爱》(香港:明道社,2007),134。

        [16]参考唐佑之,十二先知书注释(三) - 西番雅书,那鸿书、哈巴谷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约珥书》(香港:天道),266。

        [17]华尔顿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1083。

        [18] Douglas StuartHosea-Jonah: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465;费亚、华尔顿,《俄巴底亚书、约拿书》,梁伟明与吴李金译 (香港:天道,1990),46。Douglas Stuart几乎肯定他们所许的愿就是这意思。

        [19]华尔顿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160。

        [20]楊濬哲,《约拿书讲义》,三版(台北:财团法人基督教与中国主日学协会,1980),62。

        [21]华尔顿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李永明等译(台北:校园书房,2006),1084。

        [22]唐佑之,十二先知书注释(三) - 西番雅书,那鸿书、哈巴谷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约珥书》,266。

        [23]  Douglas StuartHosea-Jonah: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478.

        [24] 吴振孚,《叙事文体的释经与讲道-使用约拿书为例》(美国:正道神学院博士论文,2003),26。

        [25] 同上,61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MUELTAN 的頭像
    SAMUELTAN

    SAMUELTAN的部落格

    SAMUELT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