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基甸是士师记中神所兴起的第五位士师。基甸的叙事一共占了士师记三章(6-8章)的篇幅并包含了至少五个小故事:(i)基甸叙事的序幕 (6:1-10),(ii)神呼召基甸实行拯救 (6:11-32),(iii)基甸信心的挣扎 (6:33-7:18),(iv)神拯救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7:19-8:21),(v)基甸叙事的结尾(8:22-32);这五个小故事构成了基甸叙事的交叉结构,其中以基甸信心的挣扎为中心(C);实际上,这中心故事(C)又可分为六幕场景,其中以神指示基甸筛选军队( 7:1-8)为中心 (请参阅附录一:基甸叙事的交叉结构图)。一般上在教会提到基甸的叙事时,弟兄姐妹会自然而然的兴致勃勃提及有关基甸带领三百位勇士胜过米甸人的神迹。但是,若一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得胜,所得到的答案却不够深入。由于这个原因,加上神指示基甸筛选军队( 7:1-8)的这幕场景是基甸叙事「中心故事中的中心」,笔者认为有必要更深入的研究这段经文,以便可以向信徒们详细解释这段经文的精华。笔者首先将会注释这段经文,然后提出一些实际应用的建议。
- 注释:
1.1 人物与地方背景 (7:1)
叙事者在第七章的开始先介绍这章的中心人物,耶路巴力(基甸);叙事者如此的介绍,除了衔接上文的叙事,也提醒了读者耶和华与巴力仍然在较量,并且要读者回想起基甸当初如何战胜巴力和他的崇拜者。[1]这段叙事的配角却是「一切跟随的人」,他们就是在士师记6:34-35跟随基甸要去与米甸争战的人。这段叙事是发生在「哈律泉」旁。不少学者认为「哈律泉」就是在基利波山脚,其中Trent C. Butler和昆达与莫理斯(Arthur E. Cundall and Leon Moris)指它就是雅鲁泉(Ain Jalud)。[2]哈律的意思是惧怕,这里显然有配合第三节情景的意思。[3]至于米甸军营的地点,它却是在离开他们大约4-5哩(6.4-8.0km)的北边的平原,靠近摩利冈。[4]
1.2第一轮筛选:削减惧怕胆怯的军队 (7:2-3)
在第二节一开始,耶和华就把一个「叙事张力」(narrative tension)放在这故事中;耶和华向基甸说了一句出乎意料之外的话来测验他:「跟随你的人过多,我不能将米甸人交在他们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夸大说:‘是我们自己的手救了我们。’」[5]若以色列人靠着他们三万二千人的军队在战场上胜过米甸人,他们就会夸耀自己的能力而把荣耀归给自己。其实,这是一场圣战,胜利乃在乎神,人数多并非胜利的保证,唯有神的同在才能确保胜利,因此,所有的荣耀都要归给神(参申8:17;诗115:1)。[6]
接下来在第三节,耶和华宣告他测验基甸与他的军队的条件(term):「现在你要向这些人宣告说:“‘凡惧怕胆怯的,可以离开基列山回去。’于是有二万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万。」[7]跟据基甸叙事的交叉结构图(附录一),两个中心场景(c和c’)主要的是处理「惧怕」的问题。在这段经文(7:1-8)有两次削减军队的记述,第一次是由削减「惧怕」之军队人数开始;依据申命记20:8,那些无心参战的可以被送回去,因为他们的恐惧会如传染病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而对整个军队产生致命的后果。[8]在这第一次军队削减中,有二万二千人离开「基列山」[9]回去,只剩下一万人跟随基甸去与米甸争战;换句话说,他们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对去与米甸争战充满着惧怕!很讽刺的,士师基甸本生也是有惧怕,但是神却没有淘汰他;这是因为神特意的要借着这件事暴露基甸的恐惧,从而推动他完全信靠神,刚强壮胆,胜过惧怕。[10]
1.3 第二轮筛选:削减缺乏警醒的军队 (7:4-7)
在第四节开始,神认为军队人数一万人还是太多而展开第二轮的筛选,他就吩咐基甸带他们下到水旁那里试试他们,然后指点他谁可以和基甸同去争战。耶和华清楚的告诉基甸,是神自己要「试试」[11]他们;是神自己的主权挑选谁可以和他同去!
在第五节开始,耶和华就告诉基甸应当如何进行第二轮的筛选。这筛选取决于他们如何喝水,神要将「用舌头舔水,像狗舔水的」和「跪下喝水的」分开。在第六节,叙事者为第五节「用舌头舔水,像狗舔水的」这句话做进一步的解释;其实,他们是「用手捧著舔水的」,意思是他们站着用手捧水,然后好像狗用他们的舌头舔水一样把水送到他们的口里,这些人一共有三百位。[12]其它的九千七百人是跪下喝水的。至于这些跪下喝水的人,他们喝水的方法可能是跪下舔水泉中的水。[13]
在第七节,耶和华就向基甸说他要挑选用手捧著舔水的三百人来拯救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的手,其余跪下喝水的九千七百人可以回自己的地方去(新译本,KJB,ASV)。对于神为何挑选这三百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I. Mobley认为这被挑选出来的三百人是保持警醒,以站立的姿态,也足够弯下用手捧水的 ;Boling认为这是「警醒的测验」,若他们跪下直接从水泉舔水的话将会很难保持警醒;昆达与莫理斯却认为他们站着喝水具备了警觉性,随时准备好应付紧急事件而这种态度是争战得胜的要素;其他赞成这三百人被挑选是因为有警醒态度的包括晏保罗(Dr Paul P.Enns),吴献章,Leon Wood 和Dale Ralph Davis等等。[14]
II. Schneider 推测他们在军事上是能力不足的一群( less militarily able group);Mathews认为这群被挑选的军队是专注力最低,最没有警觉性的;Wolf的看法却是虽然他们挺直站立相似保持最高警戒,但事实上可能比其余的九千七百人更加没有勇气。[15]
III. Younger认为神在整个过程中只单单挑选这三百人纯粹是出于任意的准则(arbitrary criteria),神使用这少数的人是为了避免以色列人在得胜后向神夸大;曾祥新却认为这三百人被挑选是因为他们人数少,而不是因为喝水态度的问题。[16]
笔者比较选择第(I)类的看法,就是这三百人被神挑选是出于他们有警醒的态度。笔者的理由是神第一次削减军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要削减惧怕的人(除了基甸例外),这在第三节中清楚的表明出来。因此,第二次的削减理应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要削减缺乏警醒的军队。其实,刚强壮胆和警醒是争战得胜的要素(参申20:8,书1:9,弗6:10,弗6:18,林前16:13)。对于这三百勇士是否会因他们的刚强壮胆和警醒夸口,笔者认为是不会的。这是因为虽然这三百人都是勇士,但是他们的人数极少;在面对如沙那么多的米甸军队(7:12),若他们要胜过这强大的敌军,唯一的方法就是依靠全能神的帮助才可获胜!
1.4 基甸开始刚强壮胆
第八节是这个叙事的高峰,基甸有了小突破,他开始刚强壮胆的站在耶和华的那边,顺服神的吩咐把其余被筛选掉的军队送回军营的帐棚,只留下三百个被挑选的勇士而纾解了这段叙事的张力。[17]虽然基甸在这节经文显出他的惧怕已经减少,他开始刚强壮胆,但还是需要更加的进步,因为在士记7:9-11显出他还是依然有惧怕的心理(参考附录一)。
这节经文的「食物」,有英文译本的圣经翻译为「容器,vessel」(BBE)或「罐,Jars」(RSV)。有些解经家认为若把这个字译为「食物」是与下文有矛盾的,因为士师记8:5清楚的记载他们缺乏食物;除此之外,这三百人不可能每一个都有瓶子,因此,在他们去争战之前,他们所缺乏的配备包括瓶子就在这时刻被补足,所以,这个字的翻译应该是「容器」或「罐」或「瓶」。[18]
1.5 小结
在第一节,叙事者做了一个描述性的叙述,简单的介绍这幕场景的一些背景。在第二节,神把一个「叙事张力」放在这故事中而使惧怕的基甸面对内心的挣扎。神让胆怯的基甸知道他有意要削减军队人数,目的是免得他们胜利后自夸而忘记了是神的帮助和带领,他们才可获胜。在第三节,耶和华宣告第一轮的筛选,为了是削减惧怕胆怯的军队,结果从三万二千人削减至一万人。在第四至第七节,「叙事张力」加剧,耶和华吩咐基甸展开第二轮的筛选,为了是要削减缺乏警醒的军队,结果从一万人削减至三百人。第八节是这叙事的高峰,基甸有了小突破,他的勇气提升了,他开始刚强壮胆的站在耶和华的那边,把其余被筛选掉的军队送回军营的帐棚,只留下三百个被挑选的勇士而纾解了这段叙事的张力。
2. 应用
2.1 争战得胜要依靠神
基甸与米甸人这一场圣战,胜利乃在乎神,人数多并非胜利的保证,唯有神的同在才能确保胜利。基甸与三百个勇士最后凭着神的帮助战胜了米甸人(8:21)。其实,在旧约也有争战得胜在乎神的例子,比如在希伯来书11:30记载:「以色列人因著信,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的确争战得胜是在乎神,所以要依靠神争战!今天,基督徒会面对属灵争战,这件叙事提醒了基督徒在属灵争战中要依靠神,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去争战!撒迦利亚书4:6记载:「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我的灵,方能成事」!有些时候在做属灵争战时,或许我们会认为人数少就没有力量,但这段经文提醒了我们,即使是人数少也未必会打败仗,相反的只要依靠神的大能大力就可打胜仇敌撒旦!
另一方面,现今,有一些城市的教会不断的扩展,得救的人数也不断的增加。在这样的请况下,教会有必要提醒自己,这些人数都是主加添给教会的而不是单靠自己能力可做到的。为了避免教会自夸自己的能力,教会可以应用第二节的经文来祷读并提醒自己:「…免得我的教会向神夸大说:是我们自己的手成就一切的。」我们要记得教会人数或许很多,但却不可夸耀自己的能力,别忘了是神的恩典和带领让教会在传福音争战中得胜。所以,教会要时时刻刻依靠神的带领和引导来为福音打一个美好的争战!切记争战得胜后要把荣耀归于神!
2.2争战得胜要刚强壮胆
在第一论的筛选中,神削减了惧怕胆怯的军队 (参士7:2-3)。惧怕是争战的首要敌人!当一个人心里被惧怕所充满,信心、盼望和积极的思想都会被赶出去;怀疑、失望和消极的思想就会乘机而入侵我们的心!因此,在争战中,这一类的人是很难站立得稳的!保罗曾经教导以弗所的圣徒要在属灵争战中站立得住或站立得稳(参弗6:13-14)。约书亚去为应许之地争战前,神对他说要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参书1:6-8),约书亚就刚强壮胆的去争战,结果他成功的征服大多数的迦南美地。因此,基督徒在属灵争战中与恶魔争战时,要靠著主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参弗6:10)!我们要用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话语来抵挡惧怕(参弗6:17)!我们也可借着祷告胜过惧怕!切记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参罗8:31)
除此之外,基甸虽然已经得到了神呼召他的印证 (参士6:36-40),但他心里还是有惧怕。神借着削减军队更深的对付基甸的惧怕。我们看到基甸的惧怕一步一步的减少,到最后他对三百勇士说:「起来吧!耶和华已将米甸的军队交在你们手中了。」(7:15)。神所呼召的领袖或许也会向基甸一样,心里还是有惧怕,但神会借着不同的方法来对付领袖内心的惧怕。因此,领袖在面对神这方面的对付时,应当采取顺服的态度与神合作,就如基甸一样在第八节顺服神而吩咐其他被筛选掉的人回去营地,只留下三百勇士一样。当我们顺服神的对付而没有逃避时,我们就能够早日胜过惧怕,我们就能刚强壮胆的去面对属灵争战!切记刚强壮胆是基督精兵在属灵争战中得胜的要素!
2.3 争战得胜要警醒
在第二轮军队筛选中,神削减了不警醒的军队 (7:4-7)。其实,警醒是争战得胜的要素,是争战得胜的朋友,是魔鬼撒旦的敌人!基督徒活在这世界,难免要面对与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参弗6:12)!在争战中,我们要警醒,若不警醒就会被仇敌魔鬼吞吃,因为魔鬼正在寻找可以让他们吞吃的人(参彼前5:8)!仇敌魔鬼会用不同的武器来攻击我们,包括试探(参太4:1),控告(参启12:10),谎言(参约8:44)和消极的思想等等。因此,基督的军兵们总要靠著圣灵,带着警醒的态度,殷勤的随时为多方祷告(参弗6:18),以祷告抵挡魔鬼各方面的攻击。除此之外,我们也应当时时刻刻穿戴神所赐的全部军装来抵挡魔鬼(参弗6:10-17!)当我们抵挡魔鬼时,他们就必离开我们逃跑(参雅4:7)!
结论
在这幕场景,耶和华神把基甸的三万二千军队削减至三百人。在两轮的筛选中,神挑选了不惧怕的和警醒的军队!换句话说,神所喜悦的是刚强壮胆和警醒的精兵!虽然基甸的军队人数极少,但他们却在最后胜过人数如沙的米甸人(参士8:21)。神透过这件事教导以色列人争战得胜在乎神,不是靠人数多少,所以要依靠神和把荣耀归与神。
这幕场景对今日基督徒的意义是:(i)在属灵争战中要依靠神;得胜后要把荣耀归于神;(ii)在属灵争战中不要惧怕,要刚强壮胆,(iii)在属灵争战中要警醒。因此,靠神、刚强壮胆和警醒是争战得胜的秘诀!今日,我们活在末世的时代,我们看到世界的整个局势越来越坏,不法的事增多(参太24:12),属灵争战越来越激烈,魔鬼想尽办法要把人带进毁灭的道路。因此,愿基督徒凭着信心,刚强壮胆的依靠神争战,并警醒的祷告,正如彼得前书4:7说明的「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愿各个基督徒在这末世的时代都成为刚强壮胆和警醒的精兵!阿门!
附录一:基甸叙事交叉结构
基甸的叙事 (士6:1-8:32)交叉结构可以分为5个部分:[19]
A 基甸叙事的序幕 (6:1-10)
B 神呼召基甸实行拯救: 两个祭坛的故事 (6:11-32)
B1 第一个祭坛:基甸的呼召和差遣 (6:11-24)
B2 第二个祭坛:神指示基甸洁净家(6:25-32)
C基甸信心的挣扎(6:33-7:18)
a 虽然对神的应许没有信心,被圣灵充满的基甸仍然调动四个支派与米甸人争战(6:33-35)
b 基甸求「耶和华应许把米甸人交在他手里」的印证:「羊毛或禾场有无露水的印证」(6:36-40)
c 惧怕的以色列人军队离开后,神指示基甸下到水旁进一步的削减军队人数( 7:1-8)
c’ 在基甸依然存有害怕之下,神指示他到敌军的营内偷听敌军所讲的话 (7:9-11)
b’ 神使用敌人的梦来向基甸印证将米甸人交在他手里(7:12-14)
a’ 基甸带着一颗敬拜的心并满有信心的调动三百勇士来突袭米甸的营 (7:15-18)
B’神拯救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二个争战的故事(7:19-8:21)
B1’第一战约旦河边(西边)(7:19-8:3)
B2’第二战约旦河对面 (东边) (8:4-21)
A’基甸叙事的结尾(8:22-32)
[1] Trent C. Butler, Judge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Vol. 8(Nashville: Thomas Nelson, 2009), 211.
[2]昆达、莫理斯 (Arthur E. Cundall and Leon Moris),《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士师记、路得记》,杨长慧译 (台北, 校园, 2002),104;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香港:天道,1998),202;Trent C. Butler, Judge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Vol. 8(Nashville: Thomas Nelson, 2009),211。《旧约背景注释》说明哈律泉的位置是在基利波山北面的山脚,耶斯列镇东面大约1.5哩(2.4km)耶斯列东端的狭窄山隘里面;华尔顿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李永明等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6),354。
[3]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香港:天道,1998),202。
[4]昆达、莫理斯 ,《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士师记、路得记》,104; Trent C. Butler, Judges, 211; 华尔顿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354。摩利冈被称为教师山(Teacher’s Hill), 这地方可能是现代的Nabi Dahi;Robert G. Boling,Judges:Introdiction,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The Anchor Bible(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1975),144;Trent C. Butler, Judges, 211.
[5] Trent C. Butler, Judges,211.
[6]昆达、莫理斯 (Arthur E. Cundall and Leon Moris),《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士师记、路得记》,105;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203。
[7] Trent C. Butler, Judges,211.
[8]K. Lawson Younger, Jr., Judges and Ruth,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2),189;昆达、莫理斯 (Arthur E. Cundall and Leon Moris),《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士师记、路得记》,105。
[9] NIV, ASV 和KJV 的英文圣经译本都把这山译为「Mount Gilead」。《旧约圣经背景注释》记载「基列山」一般上是指约旦河东岸的地区,不少学者认为这经文在抄录上出现了错误;昆达、莫理斯(Arthur E. Cundall and Leon Moris)认为这山可能是基甸扎营的基利波山;波令(Boling)却直接将它改为「惧怕山」。笔者认同《旧约圣经背景注释》的解释,因为他们在士师记8:4才开始到约旦河东边;华尔顿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354;昆达、莫理斯 (Arthur E. Cundall and Leon Moris),《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士师记、路得记》,105;Robert G. Boling,Judges:Introdiction,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145;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203。
[10]参考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209。
[11]原文「צָרַף」,音译为「tsaraph'」,是个动词,除了「试试」,和合本圣经也把这字译为:銀匠 (11次), 熬煉 (9次), 煉淨 (4次), 煉 (2次)和试煉(1次);《启创原文篇号字典》「H6884 צָרַף」。NIV 把这字译为「筛分」(sift);ASV和KJV译为「试验」(try);RSV译为「测验」(test);YLT译为「试煉」(refine)。
[12]参考晏保罗(Dr Paul P.Enns),《天道研经祷读:士師记》,曹子光与黎永明译(香港:天道,2000),78;昆达、莫理斯(Arthur E. Cundall and Leon Moris),《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士师记、路得记》,105。
[13] 参考Trent C.Butler, Judges,212.
[14] Trent C.Butler, Judges,,212-13;K. Lawson Younger, Jr., Judges and Ruth,,189;昆达、莫理斯 (Arthur E. Cundall and Leon Moris),《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士师记、路得记》,105;晏保罗(Dr Paul P. Enns),《天道研经祷读:士師记》,78;Leon Wood,The Distressing Days of the Judges (West Broadway: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1998),215;吴献章,《士師記析读—背約沈论的循环軌跡》(香港:基道,2009),137-38;Dale Ralph Davis, Judges (Great Britain: Christian Focus,2000),103。
[15] Trent C. Butler, Judges, 212.
[16] K. Lawson Younger, Jr., Judges and Ruth, 189;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204。
[17]参考Trent C. Butler, Judges, 213.
[18]昆达、莫理斯 (Arthur E. Cundall and Leon Moris), 《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士师记、路得记》,106;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200。